“杯水之餞”出自《隋書·趙軌傳》。據載,趙軌任齊州別駕期間,清正廉明,深受百姓愛戴,離任時,鄉(xiāng)親們含淚相送,說道:“公清如水,請酌一杯水以奉餞?!币砸槐逅鲃e,既表達敬意,也映照其如水般澄澈的為官品格,其中所蘊含的以清為貴、以廉為榮的價值追求,深刻揭示了為政者應當堅守的為民初心。
清廉是為政之本,“杯水之餞”彰顯了公私分明的底線意識。為官一任,能否做到清白自持、一塵不染,關鍵在于是否心存戒懼、行有所止。趙軌離任時不收厚禮,僅受清水一杯,既是對百姓情意的尊重,更是對公權邊界的清醒認知。這種“不茍取、不妄受”的自律精神,在歷史上始終閃耀光輝。北宋名臣包拯,任職開封府時鐵面無私,執(zhí)法如山,更留下家訓:“后世子孫仕宦,有犯贓濫者,不得放歸本家;亡歿之后,不得葬于大塋之中。不從吾志,非吾子孫。”他以峻法嚴規(guī)約束親族,傳遞的正是對公權的敬畏、對廉潔品格的堅守。正如古代官箴所言:“吏不畏吾嚴而畏吾廉,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?!蔽ㄓ袆澢骞浇缦蓿龅叫挠兴?、言有所戒、行有所止,才能筑牢拒腐防變的思想堤壩。
“杯水之餞”所折射的,不僅是官員的個人操守,更是百姓對清正廉潔之人的認可與支持。民心向背,在于為官者是“取”還是“予”,是“擾”還是“安”。唯有常懷敬畏,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、情為民所系、利為民所謀,才能贏得如“杯水”般清澈深厚的民心支持。
崇儉戒奢,是抵御貪欲侵蝕的重要屏障,也是“杯水之餞”所蘊含的淡泊精神的內在要求。春秋時期,魯國季文子雖位高權重,卻一生儉樸,妻妾不穿絲綢,馬匹不食精糧。有人詢問原因,他答道:“吾觀國人,其父兄之食粗而衣惡者猶多矣,吾是以不敢。人之父兄食粗衣惡,而我美妾與馬,無乃非相人者乎!”這種心系百姓、以奢為恥的品格,令人敬仰。司馬光在《訓儉示康》中指出:“儉,德之共也;侈,惡之大也?!鄙莩尴順吠歉瘔櫬涞拈_端,而淡泊儉樸則能涵養(yǎng)正氣、抵制誘惑。諸葛亮在《誡子書》中亦言:“靜以修身,儉以養(yǎng)德?!蔽ㄓ斜3制D苦樸素的作風,才能在紛繁誘惑面前不為所動、不失本色。
面對復雜環(huán)境和嚴峻考驗,廣大黨員干部更需從“杯水之餞”中汲取智慧,常修為政之德,常思貪欲之害,常懷律己之心。要以史為鑒、以廉為鏡,做到知敬畏、存戒懼、守底線,將清正廉潔內化為價值追求,外化為實際行動。唯有永葆清正廉潔的政治本色,才能在新征程上踐行黨的為民宗旨,不斷凝聚起推動國家發(fā)展、實現(xiàn)民族復興的磅礴力量。(邊靜)